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里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在近30年時間里,濟南援藏干部持續(xù)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業(yè)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業(yè)鏈,想盡辦法、窮盡措施,最終促成蔬果產業(yè)在白朗縣落地生根、發(fā)芽壯大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父子倆只是一滴水?!?/p>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27年前到西藏的一次探親,在當時17歲的李東心里種下了一顆名叫“西藏情”的種子。
1995年,李東的父親、40歲的李吉乾作為山東省濟南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白朗縣對口支援。2022年,李東成為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踏上父親當年走過的援藏路。
接過父親及歷批援藏干部的“接力棒”,李東進藏后擔任白朗縣委常委、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縣長,主抓高原蔬菜產業(yè)全鏈條打造。
2024年是對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30年來,在濟南市歷批援藏干部的接續(xù)奮斗下,白朗縣的大棚蔬菜產業(yè)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已成為西藏面積最大、品種最多、質量最好的高原蔬菜基地。“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佳話,在雪域高原流傳。
同一片藍天
白朗縣城,見證了李東父子的援藏“接力”。
李東進藏前,已經退休的李吉乾交給他一個厚厚的文件袋,里面裝著當年濟南對口支援白朗縣十年規(guī)劃、白朗縣情況簡介、個人述職報告等十多份材料。
“這是我當年援藏時保留下的資料,你可以時常看看,或許對工作有幫助?!崩罴瑖诟馈?/p>
“每次翻閱這些資料,就仿佛走進了父親當年援藏的那段歲月?!崩顤|說。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作出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決策部署。山東為選派第一批對口援藏干部進行了廣泛動員,李吉乾第一時間報名。1995年5月18日,李吉乾與其他48名援藏干部一起抵達雪域高原,擔任白朗縣委常務副書記。
“我與白朗縣由此結下不解之緣?!?997年暑假,盼望已久的李東來到白朗縣探望父親。
在白朗縣住了40天,李東瘦了十多斤。一名住在隔壁的當?shù)馗刹靠粗奶郏瑢iT蒸了大包子送來。“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那個味道,蘿卜餡加了辣椒面的西北風味,吃起來特別香。”他說。
探親期間,李東參觀了日喀則當?shù)氐淖谏焦疟?、帕拉莊園等地,對西藏歷史、文化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
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后,李吉乾帶回很多有關西藏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書籍。在隨后的十幾年中,這些書籍以及父親的口述,成了李東進一步了解西藏的“窗口”。
2016年,第八批援藏干部報名啟動,李東第一時間申請,卻遺憾落選。2019年,第九批援藏干部報名,他再次落選。
“援藏工作體現(xiàn)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一種制度安排。”李東說,只有最優(yōu)秀的干部人才才有此殊榮?!拔疑钪敃r的自己還不夠成熟,沒有達到新時代援藏干部的高標準,必須繼續(xù)努力?!?/p>
2022年,李東終于圓夢,作為援藏干部來到父親曾經揮灑汗水、奮斗付出的地方。
在李吉乾記憶里,白朗縣城“只有一條街道,到處都是土房子;當時還是搖把子電話,通話時經常斷線?!彼嬖V記者,為了方便當?shù)馗刹咳罕姾屯饨缏?lián)系,濟南在1996年支援了白朗縣50部程控電話。
如今,情況已大大改善。工作之余,李東經常與父親視頻聊天。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里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援藏是持續(xù)性工程,每一批只有三年,希望你把這份事業(yè)接續(xù)做好,不留遺憾。”父親的話,李東一直記在心中。
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李東(右一)在與當?shù)胤N植戶交流(2024年6月21日攝) 丁汀攝
同一份事業(yè)
對口援藏,成就了這對父子的事業(yè)傳承。
盛夏時節(jié),白朗縣各地大棚瓜果開始集中上市。西瓜、草莓、櫻桃、香瓜、小番茄等源源不斷銷往周邊縣區(qū)和拉薩等地。
兼任白朗縣蔬菜專班辦公室主任的李東,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他行走在各個鄉(xiāng)村,查看大棚果蔬的生長狀況,了解物流、銷售等情況。
白朗、江孜和日喀則市桑珠孜區(qū)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依南北流向的年楚河而居,擁有廣袤的田地,千年來以種青稞為主,被譽為“西藏糧倉”。在濟南歷批援藏干部和歷屆白朗縣委、縣政府的接茬努力下,蔬果產業(yè)已成當?shù)刂饕a業(yè)和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重要渠道。全縣現(xiàn)有大棚2200余座,種植面積1.74萬畝,果蔬品類達30多種,年產瓜果蔬菜6萬余噸,產值近3億元。
而在近30年前李吉乾入藏時,種菜,對于高原農民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
試點初期,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當?shù)厝罕姵钟^望態(tài)度。等到種的菜賣了錢,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也多了,越來越多人愿意嘗試種菜了,不會種、種不好的問題又接連而至。
在近30年的時間里,濟南援藏干部持續(xù)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業(yè)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業(yè)鏈,想盡辦法、促成蔬果產業(yè)在白朗縣落地生根、成長壯大。
格桑旺姆是本地人。2018年大學畢業(yè)后,她回到家鄉(xiāng)——白朗縣巴扎鄉(xiāng)彭倉村,與姐姐德吉卓瑪一起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彭倉村是當?shù)刈钤鐝氖麓笈锸卟朔N植的村莊之一,如今已成為當?shù)氐氖卟舜笈锛夹g推廣示范村和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2021年,格桑旺姆在援藏干部幫助下到濟南學習溫室種植技術,學成歸來創(chuàng)辦了白朗縣金豐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如今年收入已達40余萬元。“現(xiàn)在,村里種大棚的積極性很高,效益也好,這是我決定回鄉(xiāng)搞大棚種植的重要原因?!彼f。
在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的引導下,格桑旺姆和村民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當?shù)夭簧偈卟舜笈镆寻惭b傳感器、攝像頭、自動溫控系統(tǒng)等。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操控,澆水、施肥、調溫等流程更加智能化。
“白朗縣大棚果蔬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歷批援藏干部打下的基礎,而我們這一批援藏干部的任務就是推動果蔬產業(yè)升級?!崩顤|說。
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深入調研發(fā)現(xiàn),做優(yōu)做強“高原蔬菜之鄉(xiāng)”品牌,必須抓好生產端和銷售端,打通蔬菜產業(yè)鏈。
“我們瞄準內地市場需求,堅持標準化高質量種植,適當調整種植結構,與內地蔬菜打時間差,實現(xiàn)經濟效益最大化。”李東介紹,為開拓國內城市高端市場,還針對內地高端客戶群體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舉措,拓寬高原高端有機蔬菜銷路。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父子倆只是一滴水。”李吉乾說,白朗縣的發(fā)展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與本地干部和歷批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緊密相連。
數(shù)據(jù)顯示,1995年,白朗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026元,財政收入7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235.3萬元。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20元,縣級生產總值達到18.14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672萬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濟南歷批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的接續(xù)與傳承之下,年楚河畔果蔬飄香,高原人民的飲食結構更加健康,生活愈發(fā)富足。
同一種情懷
雪域高原,銘記著援藏干部們的他鄉(xiāng)情緣。
27年前初次進藏的李東,認識了鄰居家7歲的兒子多吉占堆。當時,相差10歲的兩人留下了一張合影。畫面里的多吉占堆身著藏裝,與李東并排站立。“后來雙方父母工作調動,我們慢慢就失去了聯(lián)系,但我一直記得他?!崩顤|說。
到白朗縣不久,李東就拿著照片四處打聽這位兒時的伙伴。最后,通過縣政府一位藏族老司機,打聽到了多吉占堆的下落——當年照片中羞澀的小男孩,如今已成為拉薩市公安局城管分局奪底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有一次,李東去拉薩出差時,探望了多吉占堆?!拔覀z相見,激動相擁,仿佛一對失散多年的兄弟?!崩顤|說。一樣的老照片,多吉占堆家也保存著?!坝袝r父母會翻出來,給我講當年的故事?!倍嗉级颜f。
1995年11月,白朗縣多個牧業(yè)鄉(xiāng)遭受雪災。進藏僅半年的李吉乾,踩著80多厘米深的積雪,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東喜、者下兩個牧業(yè)鄉(xiāng)現(xiàn)場指揮抗災救災工作。在走訪入戶過程中,他將隨身攜帶的錢財全部留給了有困難的家庭,回到縣城又帶頭捐款支援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當年捐款900元。
“西藏與內地省市發(fā)展有差距,援藏干部到這里就是要努力改善當?shù)厝罕娚睿屗麄兏惺艿阶鎳蠹彝サ臏嘏?。”李吉乾說。下鄉(xiāng)調研時,他時常會帶些生活用品分發(fā)給當?shù)氐睦习傩铡?/p>
“要以真心對待身邊的人。父親這樣說,也這樣做。”在援藏工作中,李東遵照父親當年的做法,積極幫助當?shù)厝罕?,與他們交朋友、結親戚。
2022年7月26日,李東下班回家途中偶遇看門店的大學生扎西桑珠。此后兩人成為朋友,李東還去到扎西桑珠的老家——拉薩市尼木縣“走親戚”,并讓兒子與其建立了聯(lián)系。2024年6月,他在巴扎鄉(xiāng)遇到了殘疾戶丹增加央,此后多次前往其家中探望,并建立了幫扶關系。
“再有一年,我的援藏工作結束了。我會像父親一樣,不管到哪里,都始終關注白朗縣的發(fā)展,因為這里是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崩顤|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