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察瓦龍的脫貧答卷:改善基礎設施 發(fā)展特色產業(yè)
西藏林芝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左布村位于怒江峽谷的山坡上,村里只有21戶,人均耕地較少。2018年以來,左布村大力種植石榴等經濟林木,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圖為林芝市林業(yè)和草原局工作人員與左布村黨支部書記仁青次仁(左二)在地里查看軟籽石榴的掛果情況。 記者 高玉潔 王珊 攝
“沉甸甸的麥穗金燦燦地黃,黃土地迎來豐收的希望;紅紅的太陽熱辣辣地燙,黃皮膚的漢子享受著光芒……”這是一首在察瓦龍經久傳唱的勞動歌謠。五月繁花似錦,記者來到察瓦龍,映入眼簾的是歌中所唱的火熱景象——仙人掌和石榴花盛開得如火如荼,人們忙著收青稞、建民宿、種菌子,在火熱的勞動里享受著汗水的光芒。
斯情斯境,讓記者感慨萬千:曾經,察隅縣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在察瓦龍鄉(xiāng),察瓦龍26個行政村就有19個是深度貧困村,“貧困”的標簽曾牢牢地貼在察瓦龍滾燙的山脊上。
曾經的察瓦龍為什么窮?如今的察瓦龍又靠什么脫貧致富?且讓我們一項項來看察瓦龍的脫貧答卷。
脫貧靠基礎:“潛力股”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一是基礎太差。
察瓦龍地處滇藏交界的怒江峽谷,離林芝察隅縣、昌都左貢縣、云南貢山縣距離都不近,以至于成了一個“三不靠”的“孤島”。尤其到察隅需要翻越三座大雪山,若遇上大雪封山,便要繞道云南或西藏昌都……路難行,電線也很難架進這里的深山峽谷,連帶著通訊設施也跟不上,加上干熱缺水,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讓察瓦龍的發(fā)展舉步維艱,精壯勞動力不斷外流。
去察瓦龍采訪,記者先后從察隅到察瓦龍、從察瓦龍到貢山、從察瓦龍到左貢,雖然還沒有完全通柏油路,但砂石路面的路況很好,昔日“三不靠”的察瓦龍已經變得四通八達,重重大山再也無法阻擋察瓦龍發(fā)展的腳步。
在察瓦龍最后一個通路的村——處尼村,72歲的老支書大鄭告訴記者,走騾馬道、攀巖壁,過吊橋、坐溜索,手腳并用甚至爬行,是他們過去進出村的常態(tài)。
2016年,察瓦龍格日片區(qū)村村通公路和怒江處尼橋開始修建,從格日村到處尼村短短12.5公里的公路,總投資高達2894萬余元。如今,“民心工程”處尼橋通車,開車到處尼村一路暢通無阻,峽谷間曾經的溜索、吊橋都成了歷史見證。43歲的村民次仁扎巴激動地說:“處尼通了路就有了希望!現在村里不少人家都買了車,外面的物資能運進來,我們出產的東西也能運出去,還愁掙不了錢嗎?!”
處尼村現在還沒有通電,只能依靠小型的光伏發(fā)電設備。不過,據記者了解,正在實施的“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工程會讓整個察瓦龍鄉(xiāng)在2020年底并入大電網。
不光如此,近年來,依靠國家投資,察瓦龍鄉(xiāng)各項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飲水問題也得以解決,行政村通信覆蓋率達100%,可以說實現了水、電、路、訊、網的全面發(fā)展,“潛力股”察瓦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察瓦龍趕上了黨的好政策,趕上了時代的發(fā)展,也趕上了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機遇!”察瓦龍鄉(xiāng)黨委書記尼瑪扎西深有感觸地說。
脫貧靠產業(yè):“黑馬”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二是沒有產業(yè)支撐。
察瓦龍氣候干熱、人多地少,平均每人才1畝多地,還是難以耕種的山坡梯田,使得傳統(tǒng)農牧業(yè)很難發(fā)展。各種自然資源也比較匱乏,荒蕪干旱的山坡上全是仙人掌,很難開發(fā)利用。要說旅游,雖然察瓦龍有風景獨特的峽谷風光帶,且有“梅里雪山后花園”之稱,“丙察察”更是眾多自駕客的心中首選,但一直受困于基礎設施太差而游客寥寥。
現在,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來察瓦龍的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正在成為察瓦龍最富希望的產業(yè)。
察瓦龍鄉(xiāng)龍普村的甲興組位于梅里雪山腳下,風景秀美宛如仙境,29歲的尼瑪羅布家就在這里。這幾天,他正忙著裝修家里的新房,這棟近30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將全部用于開辦家庭旅館和藏餐館?!艾F在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去年我家光給游客做飯就收入了2萬多元?!蹦岈斄_布說。
尼瑪羅布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戶,為了養(yǎng)家他只好外出打工?,F在游客多起來了,他就帶著在外學到的種植技術和旅游接待知識回到甲興,除了開辦旅館和飯館,還帶領當地18戶貧困戶在自家地里建起大棚種植羊肚菌,由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變成了致富帶頭人。
除了旅游,干燥炎熱的氣候也催生了察瓦龍石榴產業(yè)。“以前我們只是在房前屋后種植石榴。大規(guī)模種植是從2018年開始的,當年就種植了6千多棵。”左布村村黨支部書記仁青次仁是村里第一個種植石榴的人。
原來,察瓦龍一直有種植石榴的傳統(tǒng),只是規(guī)模小且品種老化,談不上什么經濟效益。近年來,在自治區(qū)有關部門的扶持下,察瓦龍鄉(xiāng)推廣種植品種優(yōu)良的“軟籽石榴”,堅持“一家一戶為基礎、千家萬戶成規(guī)模、區(qū)域分布做基地”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完成石榴種植近25萬棵,約4685畝。待石榴進入豐產期,預計總產值可達1874萬元,僅此一項便可實現全鄉(xiāng)人均增收2800元。
石榴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看似“無用”的仙人掌也進入了察瓦龍?zhí)厣a業(yè)的“視野”。察瓦龍的野生仙人掌占地面積很大,保守估計在5萬畝以上。而仙人掌果實不僅可以制作飲料,還可以提取藥物治療心肺疾病,其獨有的膠質更是護膚品的上佳原材料。目前,當地政府正在和有關企業(yè)進行深加工方面的意向接洽?;蛟S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就會在市場上看到察瓦龍的仙人掌產品了。
察瓦龍鄉(xiāng)鄉(xiāng)長吳明軍告訴記者,從2016年至今,察瓦龍已完成投資逾5千萬元的扶貧產業(yè)項目建設28個,惠及了全鄉(xiāng)448戶2308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018年,察瓦龍鄉(xiāng)實現了整鄉(xiāng)脫貧摘帽。
當然,脫貧只是察瓦龍向前邁出的第一步。依靠產業(yè)發(fā)展的后發(fā)優(yōu)勢,察瓦龍正在成為火熱峽谷中一匹奔騰的“黑馬”!
脫貧靠精神:“后浪”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三是缺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位于滇藏交界、擁有30戶村民、142人的松塔村,因為是游客向往的“進藏第一村”而頗有名氣。
其實,過去松塔村的“名氣”更大。不過,這“名氣”源自村民們喝酒成風、懶惰成性。那時進入松塔村,處處都是酒瓶,男女老少醉了就睡、醒了就喝,越喝越窮、越窮越喝……松塔村就這樣喝出了“名氣”,人們提起來就直搖頭。
其他村雖然不像松塔村這樣愛喝酒,但多半也是等靠要思想嚴重,干勁不足讓察瓦龍少了點精氣神。
脫貧需要國家投資,需要產業(yè)支持,更需要苦干實干的精神。察瓦龍的鄉(xiāng)干部們提出了“仙人掌精神”——扎根最貧瘠的土地,卻能不畏艱險、自強不息、開花結果,這正是察瓦龍最需要的精神!
當記者來到察瓦龍,初見鄉(xiāng)干部就看到他們被曬傷的臉龐和胳膊,一問,才知道每年青稞成熟,他們都會到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收青稞,一忙好幾天,書記和鄉(xiāng)長也不例外——干部群眾共同奮斗,正是“仙人掌精神”的一個縮影。
只要干部的精氣神提起來,群眾也就會跟著“移風易俗”。2016年,松塔村制定村規(guī)民約,第一條就是禁酒令。在各級干部的動員影響下,松塔村村民自發(fā)組織進行“打分”考核,如果出現酗酒、爭吵、打架、偷懶等情況就要扣分罰款。
阿巴曾是松塔村出了名的“酒鬼”,年紀輕輕的,欠著一屁股債卻什么農活也不愿意干。
“看到阿巴天天醉酒的樣子,我覺得必須要做點什么!”松塔村黨支部書記鄭那天天到阿巴家走訪談心,鼓勵他一邊打零工、一邊學技術。記者日前去采訪時,看到阿巴和妻子布姆迪迪白天在工地打工干活,晚上還要打著手電筒在地里收青稞?!艾F在忙著干活掙錢,根本就不想喝酒了!”阿巴笑著說。
阿巴一家在2018年成功脫貧,2019年搬進了154平方米的新居,并準備建一個家庭旅館。
在察瓦龍,像阿巴這樣的群眾還有很多。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已經活成了最奮發(fā)的模樣:思想解放、吃苦耐勞、敢闖敢干,一刻不停地為火熱生活而奮斗著,連業(yè)余生活也由過去的喝酒、賭博、侃大山“老三樣”,變成了運動健身、網上學科技、生活比富裕的“新三樣”。察瓦龍的干部群眾,正在成為最富希望的“后浪”。
初夏,正是察瓦龍仙人掌開花的季節(jié),橙黃色的花朵仿佛一個個落在峽谷中的太陽,綻放出最熱烈的姿態(tài)。
更美麗的,是察瓦龍干部群眾交出的這份脫貧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連日來,拉薩市城關區(qū)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著力打造黨建“紅色引擎”,持續(xù)釋放脫貧攻堅新動能,讓黨旗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詳細] -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全面勝利
目前全國還剩余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主要集中在包括四川涼山州在內的“三區(qū)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qū)。[詳細] -
西藏林芝市大力發(fā)展茶產業(yè)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西藏茶產業(yè)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yè),在林芝市,茶葉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葉子”,株株茶樹撐起了廣大農民增收、農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天地。為了整合西藏的茶葉企業(yè),打造西藏茶葉品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