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獨特的風箏文化:飛翔的詩意
圖為制作精美的西藏風箏輪軸。記者 王莉 攝
圖為在拉薩河畔放風箏的父子。記者 格桑倫珠 攝
風吹過麥浪,夕陽下父與子的背影拉長,放風箏的記憶就溫馨地定格在了那年秋日的高原……
風吹過夢中人,夢的空間如斯飛長,放飛的是那紙風箏,也或者是放風箏那個人渴望飛翔、追求自由的夢……
秋日的拉薩河畔,拉薩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游戲——斗風箏在這里隆重上演。陽光下,河水波光粼粼,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波浪,河畔的天空中,紅、黃、藍色的藏式風箏迎風飛舞,嘩嘩作響。
會飛的紙鳥
西藏風箏歷史悠久,藏語叫做“恰皮”或者“秀恰”,意為“會飛的紙鳥”。從清代起就開始在西藏上層人士中盛行。雖然西藏各地都有放風箏的習俗,但最集中的是在拉薩和日喀則等城鎮(zhèn),以青少年為主。
形態(tài)上,西藏風箏比較單一,多為菱形平面,但講究彩繪圖案,一般常見的彩繪圖案有六種:“加沃”(大胡子)、“古瑪”或者“古那”(紅頭或者黑頭)、“米洛”(瞪眼)、“其瓦”(齜牙)、“幫典”(圍裙)、“嘎林”(腿骨號角)。例如“加沃”意為大胡子,用紅黑色在風箏兩側畫出底粗上細的刀型圖案,表示英勇老練的漢子形象。西藏風箏顏色十分豐富鮮艷,放飛時五顏六色的風箏將天空裝飾得格外好看。
西藏的風箏由風箏主體、細線和輪軸三大部分組成。風箏主體都是左右長、上下短的菱形,中軸上一根細竹緊貼在紙面上撐起上下,然后橫上一根弓形細竹支撐左右兩邊,風箏上大多繪有圖案。西藏風箏制作并不復雜,幾分鐘就能做好一個。
和世界各地風箏最大的不同是,西藏風箏可以“打架斗毆”,勝負的關鍵取決于風箏“絞線”質量和風箏愛好者的放飛技巧。
風箏線藏語稱為“姑巴”,是雙方“交戰(zhàn)”過程中重要的武器。故而西藏風箏在制作時有一道工序即上“那”?!澳恰笔且环N特制的涂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渣、糌粑、白糖和雞蛋等。制作時,先將玻璃碎渣(如暖瓶內膽、窗戶或鏡子碎片)放入石缽中,搗碾成極細的粉末,接著在玻璃粉末中放入糌粑等其他原料,再將“那”加熱成漿糊狀,冷卻待用。等冷卻到一定溫度時,將“那”放在手心,將風箏線從指間穿過,使風箏線粘上粗細不等的“那”。在風箏線上涂上個人秘制的“那”,以使自己的風箏線更加鋒利。
線軸也是藏式斗風箏時的重要武器。線軸,藏語稱為“擴羅”, 是用幾根小圓木和兩個等圓的木板做成的,像個車輪,有軸心和軸桿,線就繞在輪軸上。線軸有大小之分,線軸越大,收放線的速度越快。參賽者根據自己的年齡大小、手掌大小、風箏大小以及風力大小等因素來選擇線軸,只有當線軸大小與實際情況相匹配,操作起來才得心應手。
豐收季里的歡聲笑聲
雪頓節(jié)過后,西藏各地迎來秋季的豐收,這時也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西藏放風箏的歷史據說有一千年左右,在西藏各個地方都有放風箏的習俗。
一個好的風箏手,不僅要把風箏放得高,更重要的是能自如地控制風箏上下左右、遠近盤旋的能力。放風箏的人依靠放線和收線的微妙變化,可以使風箏在空中上下迅速升降、旋轉、左右打滾。碧藍的天空中,風箏在空中相互爭斗時,有一種戰(zhàn)斗機在空中飛翔的風采。
在西藏放風箏,時間是特別講究的,只能在秋天放。按以往的習俗,放風箏的季節(jié)一般為每年的秋季中旬,一來是因為這時風力較足;二來則是因為放風箏時間過早會引起農民的非議,因為在西藏有這么一個說法,放風箏的時間早了秋季就會過早結束,莊稼和果樹的葉子過早凋落,莊稼還沒成熟,冬天就來了。
秋高氣爽的時候,麥場上堆滿了豐收的麥垛,悠揚的打場歌響徹云霄,當?shù)厝苏酗L的口哨聲此起彼伏。雪域高原的河畔邊,漫天飛舞的風箏時而迅速升降,時而極速旋轉,時而左右打滾,當兩個風箏交織在一起時,兩根風箏線相互摩擦,這時誰對風向的觀察、風箏的掌控更為嫻熟,誰就能在一收一放間將對方的風箏線割斷,風箏失控下墜。這時,河畔邊上往往會響起一聲響亮的話語:“我把你的風箏線割斷了!”言語中滿是驕傲和滿足。
風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
西藏風箏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健身價值,無論是制作技巧或是放飛技巧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和意趣,深受人們的喜愛。
多年來,隨著非遺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西藏的風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弘揚,現(xiàn)在的“風箏季”已成為西藏自治區(qū)全民性的娛樂文化活動。
1992年7月,在自治區(qū)文化廳的領導下,西藏自治區(qū)就組建了西藏民間美術研究學會,旨在搶救與整理西藏風箏繪畫的圖騰;2002年,研究與開發(fā)藏族風箏工作正式開啟;2004年,第一次西藏風箏比賽在拉薩舉行;2006年,在區(qū)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拉薩傳統(tǒng)賽風箏作為西藏自治區(qū)首批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獲批;2010年,拉薩傳統(tǒng)賽風箏旅游文化展(賽)舉行,為游客和市民奉獻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盛宴,西藏風箏第一次作為特色旅游名片走出雪域高原;2011年,自治區(qū)首屆風箏文化節(jié)和比賽在拉薩舉行,在200多種風箏中既有傳統(tǒng)圖案,也有創(chuàng)意圖案,為西藏風箏的發(fā)展之路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此次展覽與以往單一的風箏成品展示不同,以風箏為主題的創(chuàng)意T恤、藝術繪畫、傳承手工藝人以及諸多頗具收藏價值的風箏匯聚一室,爭艷一室……“風箏本身是極具包容性的一種藝術載體,將以文字為代表的藏文化置于其上,打破了傳統(tǒng)守舊的思維,必將以多元化的方式傳承推進風箏文化的發(fā)展。”風箏收藏人索朗加措認為。
2007年,普窮被評為自治區(qū)級風箏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更加身體力行地傳播風箏文化。在普窮的風箏制作工作室,性格豪爽的他一邊擺弄著針頭線一邊自信滿滿地說:“我對現(xiàn)在的風箏器具做了很多改良,包括外部裝飾都有了基于實用和審美需求的改進,不會讓人失望的?!?/p>
如今,風箏不僅僅是西藏娛樂民俗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更成為西藏文化、西藏特色旅游的名片,一年一度都會在拉薩河畔飛舞。
誠如風箏收藏人索朗加措所言,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飛翔、渴望自由,都有一顆浪漫的心。而風箏是飛翔的延伸,伴隨著風箏的飛翔、展翅,越來越多風箏愛好者的夢想也飛向天際!
-
風箏收藏人索朗加措:為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盡綿薄之力
“希望西藏有專門的風箏節(jié),大家可以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方一起放風箏、享受飛翔的樂趣。”索朗加措是風箏收藏人,與他而言,風箏不是一個簡單的物件,而是他寄托放飛夢想的“親密伙伴”。[詳細] -
西藏拉薩人癡迷傳統(tǒng)游戲斗風箏
在10月1日至7日中國國慶節(jié)假期,每天都有上百位拉薩人聚集在河灘上斗風箏。[詳細]
- 這些溫情歌曲,字字動人,句句戳心!一聽前奏就淪陷了......
- 高質量發(fā)展有了量化"尺子"!我省發(fā)布評價與考核辦法 16市州面臨22道"考驗"
- 前十月新改建農村公路近2萬公里:一條鄉(xiāng)村公路 就是一條致富路
- 馬國強會見田長焯等華創(chuàng)會海外嘉賓
- 第十八屆華創(chuàng)會今日開幕
- 全省最大基金小鎮(zhèn)落戶武漢 力爭三年基金規(guī)模達2000億元
- 孝感350億元"補短板"
- 第五屆"華創(chuàng)杯"創(chuàng)業(yè)大賽決賽在漢舉行 20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逐一"過堂"
- 黃石著力打造"先進制造"之城
- 十堰:水源地 新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