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萬里》:追隨光影而行的心靈旅程
作者:雍文昴(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品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騰訊影業(yè)和珠江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出品,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攝制,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教授張同道擔任總導演的電影《追光萬里》,以電影人盧燕的視角,講述了20世紀20至70年代間活躍于銀幕的黃柳霜、黎民偉、蔡楚生、李小龍等電影人對于電影事業(yè)的熱忱,他們在各自的人生之中“追光而行”,將自己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繼承而來的堅毅、英勇、溫良、謙和等美德通過電影作品傳遞給世界上更多地域、更多族群的人們,在百年電影發(fā)展史上作出了中國電影人的獨特貢獻。
《追光萬里》運用豐富的紀錄片手法,通過歷史影像資料、當代人物訪談、現(xiàn)實情景再現(xiàn)以及動畫漫畫插圖,將幾位電影人的藝術人生串聯(lián)了起來。在他們之中,既有如黃柳霜、李小龍這樣的華人影星,也有如黎民偉、蔡楚生這樣中國電影早期的開拓者,更有如盧燕這樣雖一生輾轉多地,但始終與藝術相伴,始終與光影相隨的電影人。
在鏡頭的流轉之下,他們各自的經歷徐徐展開,從首位華人女影星黃柳霜到被譽為“中國紀錄片之父”的黎民偉,從拍攝出《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影片的導演蔡楚生,到功夫影片的開創(chuàng)者李小龍。他們的經歷在已年逾九旬,親歷了半部電影史的盧燕的講述中,逐漸清晰了起來。人們希望通過歷史的影像感知歷史,紀錄片則通過影像的建構使這樣的感知成為可能。在《追光萬里》這部紀錄片中,導演用影像資料與情景再現(xiàn)交織的方式,讓觀眾了解了創(chuàng)作《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前蔡楚生所親歷的顛沛流離,了解了回到祖國探訪之后黃柳霜在家鄉(xiāng)故土所獲得的深厚力量,也了解了年僅33歲的李小龍在電影與功夫之外留給世人的哲學想象?!蹲饭馊f里》正是在這樣的故事中,將紀錄片的優(yōu)勢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觀眾更加理解電影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意蘊。
黃柳霜、黎民偉、蔡楚生、李小龍,以及影片的講述者盧燕,在這些電影人“追光而行”的人生中,他們經歷過艱難,經歷過非議,也經歷過創(chuàng)傷,而支撐他們始終向前的,正是一份對藝術的真誠與一份家國情懷。在一代代電影人的努力中,中華文化的沉潛力量獲得了具象化的呈現(xiàn)。即使在黃柳霜遭受非議最多的時期,她也始終堅定地站立于光影之間。即使遭遇戰(zhàn)火、性命攸關,黎民偉也仍然扛起設備沖向前線。他們沒有過多的考慮,也無所畏懼,因為他們想要保留的正是一個時代的影像記憶,在這份記憶之中,中華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那是困苦中的堅韌,是非議中的持守,是自強不息、和而不同,也是溫文爾雅、休戚與共。
電影《追光萬里》中,導演通過影像記錄了五位電影人在各自能力所及范圍內為豐富世界電影所作出的努力。半部電影史是一個縮影,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人們通過光影藝術實現(xiàn)相互理解的過程。
作為一部紀錄片,《追光萬里》記錄了同為影像記憶的一段電影史,以及在這段影史中璀璨閃耀的一代代電影人。豐富的影像資料與對電影本體的審視,讓《追光萬里》獨具史料價值,相信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也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參與到這一追隨光影而行的旅程之中。追光萬里,有時雖是孤獨前行,但中華文化的根基與文脈始終形影相隨,為未來錨定著方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