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吉林: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橫貫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東北黑土區(qū),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去年8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從國家層面首次就保護黑土地立法。
秸稈還田、糞肥養(yǎng)地、等高種植……自21世紀初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我國正式立項推廣以來,東北已形成多種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保護性耕作模式。在黑龍江省,《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黑龍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guī)劃》先后出臺,將黑土地保護措施落實到地塊;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xiāng)、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的責任分工體系,確保黑土地數(shù)量不減、質量提升。吉林省著眼于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規(guī)模,3300萬畝任務已細化分解到縣、鄉(xiāng)、村。遼寧省今年提出在實施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1300萬畝的基礎上,“精耕細作”500萬畝黑土地,建設集中連片、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設施配套、產能穩(wěn)定的黑土地保護示范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深入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今年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1936.4萬畝,超額完成農業(yè)農村部下達的1920萬畝年度目標任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