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種下愛護自然的種子(說道)
家長應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種下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種子,帶領孩子感受自然,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愛護自然、保護生態(tài)
不久前,幾則關于“熊孩子”面對動物行為失當的新聞報道集中出現。前有江蘇無錫一男童在動物園追打孔雀,后有云南昆明一對父母帶著孩子試圖強行將海鷗塞入瓶中帶走。新聞中的兩個孩子對動物表現出好奇,卻在行為上實施著傷害,著實讓人痛心。
孩子的行為是所學知識、所受教育以及環(huán)境熏陶的綜合映射。在這個數字時代,孩子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認知渠道日益多元。書本、電視、互聯網等渠道,早已超越現實生活中的接觸,成為大部分孩子認識自然世界的最主要通路。但媒體技術非但無法取代現實世界的接觸,而且“虛擬在場”的狀態(tài)還可能帶來兒童認知上的偏差。通俗來講,就是我們通過媒體的傳播,認識孔雀、海鷗的樣貌和習性,卻無法隔著電子設備的屏幕對這些可愛的生物產生更多的共情,以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它們的時候,誤以為它們也和虛擬世界中的數字形象一樣,可以肆意觸摸、踩踏甚至蹂躪。
從積極角度去看,媒介技術很好地突破了孩子認知自然世界的時空限制,無論是遠古時代的恐龍,還是千里之外的熱帶雨林,不管是生禽猛獸,還是奇花異草,孩子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從而擁有更多相關見識,更早地建立自己對自然的態(tài)度。
為了在孩子心中種下愛護自然的種子,必須更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在“萬物皆有屏”的當下,如何注重對“人”的教育,引導孩子們回歸真實生活,向善向美,這是現代生活與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究其本質,是需要正視自然、科技與人性的交融與共生。
正如科技已經浸潤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孩子正確感知生命、認識生活、了解自然,建立保護生態(tài)的意識,需要日常點點滴滴的熏陶,而不能局限于書本、課堂和課件之中。
前文提到的兩則報道,還有一個令人憤怒、耐人尋味之處,就是家長并沒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勸阻,甚至還參與其中。由此更可以看到,家長在孩子理解世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從來離不開家庭。教育是家庭與學校的協作。家長不一定在微觀的知識、具體的技能層面對孩子進行太多指導,但始終要明白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起點,用觀念和行為影響孩子。具體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家長應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種下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種子,帶領孩子感受自然,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愛護自然、保護生態(tài)。在被電子信息包圍的現代生活中,家長們不妨也嘗試著和孩子一起,從虛擬世界的刺激和精彩中走出來,腳踏實地地在這片堅實美麗的土地上走一走,聞一聞植物的氣息,聽一聽動物的歌唱,和孩子一起認識這個世界的美麗、呵護這個世界的美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