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博修文物|80后“書畫醫(yī)生”的“診療”世界
伏案在定制的紅色漆臺旁,身后是貼滿書畫的杉木板墻……在南京市清溪路的一棟小樓里,身著白衣的“書畫醫(yī)生”陳思燚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棟小樓是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保護研究所,“80后”陳思燚在這里已經(jīng)工作了6年,前后修復了100多件書畫類文物。她每天要和破損書畫打交道,調侃自己“被困于方寸之間”,但這些碎片也讓她“看見了更大的世界”。
文物修復是一門傳承的手藝,也需要技藝的更迭。在文保所,有用了幾十年的板凳和木梯,也有新建的恒溫恒濕實驗室。老物件與新技術的融合,讓曾經(jīng)塵封的一件件文物重現(xiàn)歷史的印記。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文物修復師的世界,感受他們的“方寸之間”。
紙漿團的變身
2017年,甘肅省武威市亥母寺洞窟遺址內,考古隊發(fā)現(xiàn)了一批紙漿團。為一探究竟,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京博物院對紙漿團進行分析檢測。
“一開始是想請我們鑒定這些紙張的成分,誰都沒想到里面有一幅畫?!痹谶@些外表堅硬,覆有泥沙的紙漿團中,陳思燚和團隊發(fā)現(xiàn)紙團內部大有乾坤。經(jīng)過商討,他們決定使用蒸揭法,對紙團進行展揭。展開后的紙團,畫心內容總共有188片,拼合完整后,為一幅顏色艷麗、內容完整的人物工筆重彩畫。
這些碎片破損嚴重,畫心顏色粉化脫落,文物瀕危修復難度大。為了修復好這幅畫作,陳思燚伏在紅色漆臺前,彎腰細琢,甚至為了保證動作連貫、力道一致,她常常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
前后三個月時間里,她幾乎每天工作12小時,毛筆、糨糊、排筆、噴壺、棕刷……輪流上陣,只為撫平褶皺,拼合裂痕。最終,陳思燚“妙手回春”,讓188個紙漿團殘片,還原成了一幅長1.55米、寬0.6米的人物彩畫。陳思燚說,“這幅畫被撕成碎片,團成一團后環(huán)境相對封閉,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畫心顏色流失,能讓我最大限度地還原,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2021年,陳思燚憑借這幅修復作品獲得了全國文物職業(yè)技能競賽書畫修復項目二等獎,這也是國內首次對紙團狀人物工筆重彩畫進行保護修復的成功實踐案例。
接受采訪時,陳思燚正在修復的是一幅書法作品,同樣出自紙漿團,當?shù)嘏袛嗥涫莾H有殘存石碑的亥母寺功德碑碑文。這幅皺皺巴巴的長卷,通過蠅頭小楷向我們述說著一段寺廟歷史的興衰。在“洗、揭、補、全”等多個修復步驟的實施后,文物原貌逐漸顯露出來。“它的還原修復對考證亥母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都非常重要?!标愃紶D說。
“讓工具變成你的手”
書畫修復講究“修舊如舊”,修復后的畫作不僅要平整,還要蘊有古意。這要求修復師不僅需要熟練用刻刀、排筆、鑷子等工具與薄如蟬翼的絹、帛、紙打交道,還要會“揣摩”古人心思。陳思燚在大學時學習的是國畫專業(yè),這讓她會根據(jù)專業(yè)判斷來模仿作者運筆用墨,以求達到“補處莫分”的境界。
陳思燚與書畫修復的緣分始于大學本科期間。在一次選修課上,陳思燚獲得了一次修復一幅牡丹圖的機會,“我用一個月時間,就把一幅四分五裂的牡丹圖修復好,老師夸我有天賦,心穩(wěn)。”陳思燚說,“從那時起,我就對書畫修復產(chǎn)生了興趣,考研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書畫修復相關的專業(yè)。”
陳思燚性格爽朗,尤其愛笑。但這個愛說愛笑的人,站在修復書畫的漆臺前,卻好像變了一個人。她經(jīng)常一站就是一天。
固色,是修復書畫的第一步,顧名思義就是把畫面上顏色容易脫落的部分調配適當?shù)拿髂z水進行加固。在對紙團狀人物工筆重彩畫的固色過程中,陳思燚發(fā)現(xiàn),“把膠水調好了,用筆尖把膠水點上去,膠水卻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滲不進紙里?!币驗樵镜念伭蠞B水困難,陳思燚發(fā)現(xiàn)固色用的膠水不容易滲透于紙張,她只能一滴一滴的等待膠水滲透進去。一米五的畫作,陳思燚花了8天,才完成了第一步的固色工作。
擇一事,終一生。在陳思燚看來,一名文物修復師要具備三個特質:敬畏、熱愛與勤奮。“文物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每位修復工作者面對文物都應心存敬畏。修復工作是一個動手的活,只有讓工具變成你的手,勤練、常做、多積累,才會使技藝精益求精?!痹诤芏嗳搜壑?,工作是“耗電”的,但陳思燚說,“修復書畫的每分每秒都像在充電”。
“書畫醫(yī)生”的情懷
2016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讓文物修復師從幕后走到了臺前,也讓陳思燚更堅定了自己的職業(yè)方向。正是這一年,東北姑娘陳思燚南下,“六朝古都南京有保護文物的意愿和能力,讓我選擇了南博”。
2014年1月,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南京博物院成立,主要有兩大科研方向,即紙質文物保護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而又以傳統(tǒng)書畫裝裱修復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的融合、古籍檔案類修復紙張的研究、針對近代紙質文獻酸性脆化的保護工藝為主要特色。陳思燚正是在這里從事書畫修復工作。
在南博的裱畫室里,陳思燚指著一架木梯說,“這梯子,我?guī)煾妇烷_始用,樣子不好看,但又輕又結實,特別好使。”幾十年過去了,老物件還在用,而新技術也已融入了文保修復中。如今,一件書畫的修復需經(jīng)過影像拍攝、文字記錄、分析檢測、制作方案、修復實施、檔案編寫等多道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
修復前,修復師利用科學儀器對文物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檢測,為文物修復提供了精準數(shù)據(jù);修復中,使用新型材料,進一步保障文物安全;修復完成后,通過恒溫恒濕的設備,科學保管文物。
“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也讓我們不斷進步,既要傳承,也要與時俱進?!标愃紶D說,“紙漿團變古畫”中使用的新技術,正是科技推動行業(yè)發(fā)展的明證。
作為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南博文物保護研究所近三年實施與紙質文物保護有關的各級科研項目20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3項;承擔保護修復項目19項、編制保護修復方案8項;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19篇,電子出版物1項,參與行業(yè)標準制定5項;申請專利14項,已獲得授權7項。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份彰顯情懷和定力的工作中來。陳思燚說,“我們就是‘書畫醫(yī)生’,修復書畫的過程,就是給文物看病治療的過程。”目前,在南博從事書畫修復工作的團隊已有9人,主要以80后、90后為主力。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文化底蘊在景、在物,更在人。全國各地,破損的文物不斷出土;中山門內,修復師們棲于靜室,指尖重現(xiàn)千百年前的光陰印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鹽城公安一批集體和個人獲全國公安系統(tǒng)表彰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老人去世 在冊幸存者僅剩56位
- 淮安市委書記陳之常走訪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
- 南京小野豬迷路后被市民救助“萌翻”網(wǎng)友
- 解讀丨城市更新的“南京經(jīng)驗”:快慢之間看秦淮
- 蘇州揚州公布新增感染者詳情 一人為定點隔離酒店閉環(huán)管理工作人員
- 徐州賈汪完成“非農化”“非糧化”田地整改面積3000余畝
- 揚州江都區(qū)委書記朱莉莉:聚力打造"五區(qū)" 重振"江北第一縣"
- 沭陽縣委書記彭偉:聚力“個十百千” 描繪最美鄉(xiāng)村
- 蘇州市相城區(qū)委主要領導調整 沈志棟任相城區(qū)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