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8月9日電 題:訪澳大利亞漢學家馬克林:愿為澳中人民相知相親搭建橋梁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在我和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情緣中,我最大的榮譽是2014年9月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同年,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發(fā)表的重要演講中,稱贊我‘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梁’?!眲倧闹袊L問回來的澳大利亞漢學家馬克林近日在悉尼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出生在悉尼的馬克林自小深受家庭文化熏陶,厚愛歐洲音樂,但對中國知之甚少。直至1958年他獲得獎學金,有機會在堪培拉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自此他便愛上中國的古代山水畫、文學和詩詞。
1962年,他被送去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拔易钆宸氖翘瞥?,所以我把《舊唐書》和《新唐書》的一部分內容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他回憶說:“我在英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是到北京去教書。從1964年至1966年,我和夫人愛麗絲作為外國專家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現(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英文,我們最大的兒子是在北京友誼醫(yī)院出生的。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我去過中國七十多次了,也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等學校教書?!?/p>
問及他對中國的印象,馬克林告訴記者,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發(fā)生了特別大的變化,包括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讓他難以忘懷的是20世紀60年代他第一次到中國時的印象,“(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很落后,貧困的人很多,特別是鄉(xiāng)下的條件很艱苦”,他感慨道,“可現(xiàn)在的中國已經大不一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都有手機,交通非常方便,四通八達的高鐵遍布全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多了?!?/p>
談及他研究的中國課題,馬克林說,他喜歡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唐朝和現(xiàn)代歷史,對中國的戲曲也很感興趣,特別是京劇。他說:“我在中國教書的時候就搜集很多戲曲唱片和關于戲曲的書。1966年從中國回到澳大利亞后就研究戲曲,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分析中國戲曲和京劇的發(fā)展?!睘榇?,他撰寫出版了《中國近代戲劇》《中國戲劇簡史》等5本書。
他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也卓有成果,用英文出版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現(xiàn)代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等著作。他說,中國少數(shù)民族包括他們的表演藝術,像藏戲、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部分?!拔腋杏X在西方大部分人不太了解民族這個觀點,所以不能夠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團結。很多西方的記者、學者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有不太公平的態(tài)度和偏見。”馬克林坦言。
為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馬克林出版了《我看中國》《變化中的中國》《中國少數(shù)民族與全球化》等書籍,暢談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收獲,表明他緣何熱愛中國,欣賞中國文化。他因此也獲得了2015年中國政府頒發(fā)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因為我是澳大利亞人,當然很關心澳大利亞跟中國的關系,也寫了一些關于澳中關系的書和文章,包括藍皮書《澳大利亞發(fā)展報告》”,他說,“我原來在中國教書的時候,最大的夢想是澳大利亞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有更多的中國學生、學者在澳大利亞的學校學習、教書。1972年我的夢想開始實現(xiàn),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兩個國家的關系基本上是越來越好。在澳大利亞,國際學生中人數(shù)最多者來自中國。但近兩三年以來,澳中關系出現(xiàn)了波折,我非常希望澳中關系走上一條關系密切而互惠互利的友好道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