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大院》:負重致遠的主旋律
作者:大 禹
電視劇《縣委大院》伴著期待、熱議還有幾許意猶未盡落幕了,相比業(yè)內(nèi)專家的普遍性好評,愈加成熟和“挑剔”的中國觀眾給予了保留意見,豆瓣上并不太高的評分自然不是定斷一部電視劇作品的唯一參數(shù),但我們也無法忽視這當中的正向關聯(lián)。《縣委大院》的境遇不是孤例,是主旋律文藝創(chuàng)作負重致遠之路。
一直以來,“主旋律”都不是國產(chǎn)影視劇才會面對的難題,幾乎不分國界、不分藝術類型,都要直面如何駕馭主旋律的課題。在中國,電視劇作為最具大眾性的文藝樣式,無疑是構成觀眾與社會對話的重要介質——對話成功,則作品成為促進社會生長的力量;對話失敗,則作品成為歷史的真空被視而不見。在我們審度一部主旋律電視劇作品前,先要厘清主旋律創(chuàng)作本身的價值所指。
從社會對話的角度去看,《縣委大院》是合格的,它點狀地鋪陳了中國縣域治理的現(xiàn)狀、成績與困境,并且離開了“苦情戲”“英雄戲”等諸多主旋律作品的窠臼,以極其溫和甚至有些過于尋常的筆觸,展現(xiàn)基層政治生活的日常,幾乎沒有什么強情節(jié)敘事和較大的戲劇沖突,在人物塑造和主要事件上用墨都比較平均,這是國產(chǎn)主旋律電視劇的一次美學嘗新,但基于劇中演員的功力、經(jīng)驗和水平差異,這種平均很容易稀釋主要角色在劇中的功能和鋒芒。這也是造成部分觀眾“意猶未盡”“不滿足”的主要原因。在整體風格既以確立的情況下,駐村大學生干部“肖俊學”被滑石砸傷致死的段落就顯得尤為突兀和生硬,并沒有達成創(chuàng)作者預期的悲劇所要實現(xiàn)的價值。
縱觀全劇除了“釘子戶”、“上訪專家”老邱還有一些典型性格外,幾乎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反面角色”和有特點的人,這極大地增加了敘事的難度,扁平化群體和散點性敘事疊加在熒屏上,對大多數(shù)觀眾而言都需要莫大的耐心。
盡管我們不應只擁立“二元對立”式的“好官”/“貪官”、“好人”/“壞人”,電視劇作為可視化的媒體樣式,這種常新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方式雖然值得鼓勵和肯定,但未來不應成為主旋律創(chuàng)作范式的主流。《縣委大院》里所體現(xiàn)的“辦公室政治”“開會藝術”“講話藝術”是典型的“官場文學”影視化投射,構成了其很有趣味的亮點之一,劇中不少人物的臺詞都極具生活美學的價值,足以彰顯編劇扎根基層的功夫。
劇中所涉的“拆遷”“招商引資”“創(chuàng)衛(wèi)”“亂收費”“辦證難”等基層民治問題是國產(chǎn)主旋律作品中為數(shù)不多地集中“展現(xiàn)問題”的一次突破,在問題的體量、角度和程度上都讓觀眾看到了劇作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給了這部主旋律作品真正的地氣。但劇中對不少問題解決方式的處理和交代又難免過于理想主義。比如“遷墳”一場戲中,梅曉歌那場深情而又極具執(zhí)政黨奉獻精神的演講的確非常精彩和感人,但面對構成復雜的村民群體,這個在中國大地上極其敏感且頗具難度的問題,僅僅依靠幾分鐘的演說便迎刃而解,似乎有些牽強。
《縣委大院》所開啟的新主旋律電視劇的探索無疑是有價值的,它成功祛除了長久以來同類題材作品中積重難返的“個人英雄主義”,將對萬能的人的期待轉換為對客觀社會生活的陳述,觀視角度也悄然地由只能仰視、膜拜調整為可參與、可批判,亦是新一代創(chuàng)作者們試圖摒棄類型化人物、不唯曲折情節(jié)和視覺化奇觀制勝而做出的誠意努力。我們期待著,再有一些時日,中國熒屏的主旋律還會有更新的氣象出現(xiàn)。(大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