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于洪君:中共二十大后中國外交呈現(xiàn)哪些新意?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中共二十大后中國外交呈現(xiàn)哪些新意?
——專訪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xié)會副會長、中聯(lián)部原副部長于洪君
中新社記者 吳旭
中共二十大閉幕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中國外交掀起熱潮,“既迎進來又走出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結束東南亞之行,中國元首外交又步入“中東時刻”。中國相繼迎來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德國、古巴、蒙古國、老撾等多國領導人到訪,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也開啟其就任后的首次訪華。中國外交在中共二十大之后的開局呈現(xiàn)出哪些為外界所關注的新意?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xié)會副會長、中聯(lián)部原副部長于洪君。
中國外交新開局與國際社會新感受
中新社記者:中共二十大后,以高頻度外事活動為突出表現(xiàn)的中國外交迅速進入熱潮,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您認為當前中國外交呈現(xiàn)出哪些為外界所關注的新意?
于洪君:中共二十大后,習近平主席開啟東南亞之行和中東之行,密集出席多場活動,內涵豐富、影響深遠。這種影響首先表現(xiàn)為,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國發(fā)出促進全球發(fā)展、引領全球治理的聲音,彰顯理性、自信、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這是二十大后,啟新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向國際社會發(fā)出的第一個強烈信號。
二十大閉幕不久,以外國領導人紛至沓來為標志的中國特色大國主場外交,也達到讓世界關注的頻度和熱度。應當說,透過高水平的中國元首外交和一系列重要來出訪活動,以及按時舉辦的進博會等重要活動,國際社會感受強烈的另一個重要信號是,在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世界再次面臨何去何從抉擇的當口,中國將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通過外國政要來華訪問后產生的國際影響以及國際輿論的反應看,國際社會對二十大前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還有一個重要感受,就是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外交理念的同時,中國仍將根據(jù)事情的是非曲直來決定對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的政策和立場。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曼谷舉行。圖為11月17日,媒體記者已進駐媒體中心開展工作。王國安 攝
“中國孤立論”不攻自破
中新社記者:中國密集的峰會外交令所謂“中國孤立論”不攻自破,對此您如何看待?
于洪君:近幾年,由于中美關系面臨兩國建交以來最復雜最嚴峻的局面,中國與歐盟的關系受此影響也出現(xiàn)一些波折和反復。一些西方政客與媒體借機炒作所謂“中國孤立論”,來掩飾強權政治的真相,同時也轉移國際輿論對霸權主義者制造沖突、擴大戰(zhàn)火的憤懣。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國”的雙向互動日益加深?!耙粠б宦贰背h迅速成為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的公共產品,并且載入許多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正式文件。中國組織大型國際會議和論壇,也為世界政要和各界精英提供諸多交流機制和對話平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硬把“孤立”帽子戴在中國頭上的人,與叫嚷“中國威脅論”、鼓吹“中國衰敗論”的人是同一群人。
中國發(fā)展道路、建設成就與治理模式的影響力、感召力和示范效應,在周邊地區(qū)和整個世界持續(xù)增強。中華民族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彰顯,中國對人類社會和平發(fā)展與進步繁榮的獨特作用和貢獻也日漸顯現(xiàn)。大多數(shù)國家都已感受到,當今世界,應對變亂交織的共同挑戰(zhàn)離不開中國。
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希望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在貿易、經濟、航空和民用核能等領域深化與中方合作。
當?shù)貢r間12月7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利雅得,應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邀請,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乘坐的專機進入沙特領空后,沙特空軍4架戰(zhàn)機升空護航。專機進入利雅得上空后,6架“沙特之鷹”禮賓護衛(wèi)機隨行伴飛。盛佳鵬 攝
全球治理的優(yōu)先事項
中新社記者:在當今復雜國際局勢和全球治理需求下,G20從最初危機應對轉向長期全球治理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zhàn)。中國在其中該如何定位并發(fā)揮更大作用?
于洪君:G20是當今世界唯一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平等對話的最高機制,是推動全球治理與區(qū)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G20誕生于1999年12月,帶有強烈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象征意義。20多年過去,發(fā)達國家領導人和新興市場國家領導人能夠堅持不懈、一如既往地共商世界經濟大事,共議全球治理難題,這本身就是國際社會謀求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
G20巴厘島峰會聚焦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特別是世紀疫情持續(xù)肆虐、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背景下世界經濟的現(xiàn)狀與走勢,又一次彰顯出人類發(fā)展訴求的一致性、各國利益交織的緊密性,以及國際社會必須風雨同行、共克時艱的緊迫性。峰會宣言納入了中方在國際經濟合作領域的重要理念主張,制定的G20務實合作項目清單也涵蓋了中方提出的15個合作項目及倡議。
中國主張廣泛參與的經濟全球化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大國,作為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引領者,作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準則的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中國理應繼續(xù)支持和參與G20和APEC框架下的各種對話、交流與合作。這也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
11月9日,隨著一列中國制造的高速動車組緩緩駛出萬隆德卡魯爾站,印尼雅萬高鐵試驗段接觸網(wǎng)熱滑試驗全面展開。這也是該動車組首次在雅萬高鐵線路上亮相。李培養(yǎng) 攝
中新社記者:今年包括G20、APEC在內的國際會議場合雖然沒有繞過烏克蘭問題,但主題都回到全球發(fā)展上來。這是否也表明了全球治理的優(yōu)先事項?
于洪君:G20和APEC均以推進國際經濟合作、振興世界經濟發(fā)展為宗旨。這兩次會議后的宣言都表現(xiàn)出,G20和APEC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論壇,但也都認為,安全問題可以對全球經濟帶來顯著后果??偟膩砜?,對烏克蘭地緣政治的關注并沒有沖擊會議的既定主題,沒有分散與會各方對世界經濟問題、全球經濟治理及相關問題的注意力。
這說明,世界經濟問題或者說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問題,依然是G20和APEC絕大多數(shù)成員關注的頭等大事,依然是全球治理的重中之重。推動世界經濟平衡、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改善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貿易環(huán)境,積極扶持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以及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危機,依然是全球對話、全球治理、全球合作不可偏廢的優(yōu)先選項。
中美關系現(xiàn)狀與走向
中新社記者:中美關系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最為重要的大國雙邊關系之一,也是中國外交的重點方向之一。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對中美關系發(fā)展帶來哪些影響?
于洪君:中美元首此次會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是因為,近年來中美關系呈現(xiàn)兩國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緊張狀態(tài)。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中國制造業(yè)規(guī)模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主要發(fā)達國家總和。
11月15日,美國紐約梅西百貨展示感恩節(jié)游行新式花車。圖為大熊貓形象在花車上。廖攀 攝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感召力,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力,特別是對國際秩序的塑造力迅速上升。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對中國的戰(zhàn)略疑慮和恐懼愈加深重,阻止和遏制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動作越來越大。國際社會普遍擔心中美關系繼續(xù)惡化,擔心兩國關系“脫軌”“失控”的后果。
此次中美元首會晤就事關中美關系以及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溝通。臺灣問題事關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也是中美關系的難點和焦點。會晤中,美方也表示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雙方在會晤中還商定,兩國相關部門要繼續(xù)接觸,以便落實元首會晤達成的各項成果。正是有了這樣的共識,中美防長近日舉行了會晤,兩國氣候代表重新坐到談判桌前,美國國務卿訪華一事提上日程。
國際社會普遍積極評價此次會晤的成效和意義,認為這是兩國為穩(wěn)控關系、避免沖突采取的重大行動,將深刻影響中美關系走向和國際格局。當然,美國內外政策歷來復雜多變。拜登政府能否以實際行動兌現(xiàn)承諾,中美關系能否保持已經開啟的緩和趨勢,還要冷靜觀察。對于美方可能繼續(xù)損害兩國關系、破壞元首會晤成果的各種情況,要有充分的準備和預案。(完)
受訪者簡介:
于洪君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頓河羅斯托夫大學高訪學者。曾任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特命全權大使、中聯(lián)部副部長兼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長期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世界社會主義問題、世界政黨政治、當代國際關系與新中國外交?,F(xiàn)為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xié)會副會長,全國政協(xié)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