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我們將來永遠的幸?!?/h2>
發(fā)布時間:2022-09-29 16:13:00來源: 光明網
“尋我們將來永遠的幸?!?/p>
——觀錫劇《燭光在前》
武丹丹
日前,錫劇《燭光在前》斬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劇作從“常州三杰”之一張?zhí)椎姆蛉岁戩o華入戲,對張?zhí)椎仍缙谥袊伯a黨人的信仰、精神、初心進行深情追溯。信仰和精神仿佛風雨如磐中永不熄滅的燭光,引領人們義無反顧地向著美好未來開拓進取。
重逢的喜悅總是相似的,別離的傷痛卻各有各的不同。這出戲,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別離、面對和承擔中完成。全劇分為四折,“剪信”“議去”“擲衣”“燭光”,每一折都是訣別。結構上的這種獨特設計,成為本劇一大亮點。
“剪信”一折,二女兒西蕾決計去參加革命,陸靜華幾番糾結,最終放手:“你要走,只能跟著他們,跟著你爹……”她將剪去抬頭和落款的書信交給女兒,讓女兒到上海去找黨組織。在剪信過程中,觀眾才知道她“瞞了十年”,第一次跟孩子說起他們的父親張?zhí)资且幻伯a黨員。這一幕,將她對丈夫的思念、獨自承擔的隱忍與堅韌表現得淋漓盡致。
“議去”一折,組織上派交通員劉思猛來接她們去延安,大女兒西屏滿心歡喜要奔向新生活,而陸靜華因為癱瘓的婆婆無法成行。西屏興奮得奔出家門去找弟弟,回來時卻改了主意?!澳峭跫依罴?,披著姆媽漿洗的衣裳;錢家趙家,穿著姆媽手繡的鞋樣;典當鋪掌柜的見著我,提醒該把棉被贖回去過冬了……”“我想好了,他們去走爹爹的路了,就讓我來走姆媽的路吧。”她不能走,不能將一家重擔都丟給母親。西屏的選擇,很堅定,也很痛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辛勞付出以及對女兒的影響。
與唯一的兒子張一陽訣別,發(fā)生在第三折“擲衣”。張一陽一路奔上,催劉思猛快開船,陸靜華找來了,張一陽趕忙藏起來,告訴劉思猛自己“鐵了心要去延安,你別告訴姆媽我在”。于是出現了戲曲很擅長表現的兩人同一空間的“尋找”。小小的一艘船,母親“戰(zhàn)兢兢不敢細探看”,兒子“驚顫顫直爪不敢伸”,兩個人“呼吸相聞咫尺近”,然而“再相逢、再相逢不知哪一春”。女主角孫薇的這段表演非常精彩,跳進跳出,渾然天成。張一陽走后,陸靜華喃喃自語:“不能不嘗一點離別的苦,去換那種幸福……”這正是張?zhí)准視械脑?。太雷家書,始終是支撐陸靜華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折“燭光”則是夫妻的告別。張?zhí)状媸赖募視ㄓ幸环?,家書寫道:“尋我們將來永遠的幸福,這是一件何等快樂的事呵。”編劇羅周巧妙拆解信中細節(jié),化入戲里,變成張?zhí)着c陸靜華的對話內容。劇中,通過張?zhí)椎难劬Γ覀冇忠淮慰吹搅诉@個貧寒蕭索的家:床上薄被爛絮、空空的米缸、菜罩下咸菜蘿卜長相隨……但張?zhí)走€是要走,他為妻子講了瞿秋白母親的故事,自己“與秋白在外做的事,就是要讓天下再無饑餓的孩子,再無輟學的少年,再無絕望的母親,再無他姆媽那樣的慘劇”。陸靜華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了丈夫的選擇。
該劇的另一個亮點是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與書寫苦難的方式。陸靜華的人生無疑是艱難的,但在羅周看來,正因為足夠苦難,書寫時才一定要用更節(jié)制的方式去完成,不能輕易放縱淚水,否則會稀釋了戲劇張力。因此,所有情節(jié)都在劇作家筆下得到充分經營、有效鋪排與釋放。戲中的陸靜華在底層生活里熬著,飽經風霜,依然有著強大而堅韌的內心。她一生沒有什么驚天壯舉,但她就像無聲的力量,支持著丈夫前行的腳步、兒女們奔赴革命的身影。
燭光在前,昭示著希望,守護那份光亮的,是可敬的妻子和堅強的母親。
(作者為《劇本》雜志副主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