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將多領域攜手保護石窟寺文物
中新網重慶6月11日電 (記者 鐘旖)2022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川渝地區(qū)主場城市活動11日在重慶市大足區(qū)舉行。
現場,重慶市文物局與四川省文物局簽訂《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戰(zhàn)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同期揭牌成立川渝石窟保護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和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標志著川渝圍繞石窟寺文物保護與利用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
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川渝地區(qū)石窟寺文物點位數量位居中國第一,從南北朝延續(xù)至明清時期。這些文物主要為砂巖質地,結構松散,區(qū)域氣候高溫潮濕多雨,文物本體病害類型多種多樣,亟需通過多方合作,聯合攻關風化、微生物、水侵蝕、彩繪脫落褪色等文物保護與修復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協議》明確,川渝將加強協作,整合兩地石窟寺資源,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范效應的石窟寺綜合保護利用重點項目,建設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打造中國南方石窟寺保護利用高地,走出一條具有川渝特色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
《協議》顯示,川渝合作重點涉及11個方面。包括編制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規(guī)劃;邀請海內外石窟寺相關專家學者,組建國際化專家團隊;實施川渝石窟寺考古行動;建立川渝石窟寺數字資源庫,開發(fā)數字化系列產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川渝還將聯合建立石窟寺安全防護綜合控制平臺,開展以石窟寺文物盜竊盜割犯罪為重點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此次揭牌的川渝石窟保護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和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則將重點圍繞石窟寺病害機理、水文地質、生物病害防治、保護修復材料、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預警、數字化和展示利用、專項修復技術等七個領域,全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構建石窟寺保護科學技術和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力爭用3至5年時間,為川渝地區(qū)乃至中國南方石窟保護利用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當天,為展示川渝兩地在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川渝兩地文物主管部門在活動開幕式上對文物保護和利用優(yōu)秀項目進行了頒獎,包括“文物保護優(yōu)質工程”“文物利用優(yōu)秀項目”“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等嘉獎項目。
為展示大足石刻在文物數字化建設和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成效,新建成的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啟用,4K寬銀幕電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舉行了首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