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麥田里,長出一座“博物館”
中新網(wǎng)鄭州5月8日電 題:靜悄悄的麥田里,長出一座“博物館”
記者劉鵬
地處中原腹地河南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偌大的園區(qū)閉門謝客。
近日,空蕩蕩的幻城里,靜悄悄的麥田上長出了一座“博物館”。這座被稱為“麥田里的博物館”由河南博物院牽頭、聯(lián)合河南省內12家博物館,共精選了39件文物仿制品一同參展。展覽共分為“禮城”“鼎立”“綿延”三個篇章。
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從春秋到宋元,這次展出的展品時代跨越了數(shù)千年。
它們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有著“中華第一笛”美譽。有商代晚期的“婦好”鴞尊,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鳥形酒尊、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有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被譽為“東方最美青銅器”。有商代早期的“杜嶺方鼎”,是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它既是華夏青銅文化的見證,也是中原文明發(fā)源之地的象征。有唐代的“武曌金簡”,金簡中有多個武則天的自創(chuàng)字,被稱為現(xiàn)存唯一屬于武則天的文物。還有北宋時期的“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此物被稱作汝窯傳世品中所未見,被譽為稀世珍寶,絕世無雙……
如此特別的展覽,為什么要把“博物館”放進了麥田里呢?
據(jù)主辦方介紹,“黃河孕育生機,文物折射歷史,麥穗延續(xù)蒼生。在中原大地即將麥熟之際,特意將黃河文化孕育出的文化遺存放進麥田,意在試圖展示土地與傳承、麥子與文明、歷史與我們。同時更希冀民眾從展覽中領略這片土地上禮儀禮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p>
籌備已久的“麥田博物館”已如約就位。當下,只待疫云消散,該園復開之日便為迎客之時。那天,或麥子灌漿、或麥田金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