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運動員穿虎頭鞋、背機械臂?非遺面塑傳承人巧手詮釋“一起向未來”
新華社西安2月18日電(記者 蔡馨逸 孫正好)頭戴航空帽,赤裸的上身肌肉遒勁,機械甲包裹一雙手臂,兩個機械臂從后背伸出,白棉褲下腳踩一雙虎頭鞋……一走進面塑非遺傳承人張倍源的工作室,記者的目光就被一個“混搭造型”的面塑吸引,不禁好奇,這還是我們熟悉的“面人”嗎?
“這件作品叫《雪車》,是‘一起向未來’冬奧主題面塑的點睛之作。”張倍源說,北京冬奧會上亮相的國產(chǎn)高性能雪車使用了航天技術,給了他創(chuàng)作靈感,“從下向上看去,虎頭鞋和白棉褲展現(xiàn)的是陜西傳統(tǒng)文化元素,雪車被抽象成手臂上的機械甲,后背的兩個機械臂造型取自我國空間站的機械臂,和航空帽一起代表著未來,機械臂拿著的火炬則是奧運精神的象征。”
為了慶祝北京冬奧會,張倍源用20多天創(chuàng)作了一組七個冬奧主題面塑,將雪車、自由式滑雪、花樣滑冰、冰球、冰壺、鋼架雪車等項目的精彩瞬間定格,將地方文化元素、奧運精神和“未來感”巧妙融合。
用傳承了上千年的面塑技藝,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元素結合當代審美來創(chuàng)作,是36歲的面塑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倍源從事了十多年的事業(yè)。
“陜西面塑最早源自唐中宗時期,在著名的燒尾宴上,一組名為素蒸音聲部的70份美如仙人的面食造型,便是面塑的雛形?!睆埍对凑f,用常見的面粉、油、鹽、糖、醋、顏料和好面團后,經(jīng)過搓、揉、挑、揪、撥,一塊面團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
從兒時起,張倍源就開始跟著大伯學做面塑。2004年,他去日本學習雕塑和動漫。在與國際學生交流中,他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對本國文化感到自豪,這讓他開始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和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藝,決心用古老的技藝講述新時代的故事。
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面塑人物形象,張倍源的作品中有動漫的造型特征,繼承文化內(nèi)核,重新拆解和表達文化元素,天馬行空創(chuàng)作出“中國風”面塑作品。絲綢之路、戲曲、舞龍舞獅和全運會都曾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
在創(chuàng)作之余,張倍源還開辦了傳習所,和多所中小學合作開設面塑課程。今年10歲的趙鹿笛跟隨張倍源學習面塑已經(jīng)有兩年多時間,讓她愛上面塑的除了親手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還有張倍源講故事式的上課方式:“張老師一邊教技法,一邊講傳統(tǒng)典故和民俗文化,上課不覺得無聊,還學習了很多知識?!痹趶埍对纯磥?,只有把文化基礎扎牢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
完成了冬奧會作品,張倍源又將目光瞄向了大運會和亞運會,“那將會是一次更有年輕氣息,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